Why(必要性)学习的本质:是与外界进行交互,从直接获取到的体验和信息中抓取模式、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工作、生活就是学习本身。 由于工作、生活中需要经常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问题,因此自己学到的知识不能只是「描述式知识」,只是知道什么是什么,还得知道怎么创造性地迁移运用——这就需要「机制式知识」。 「机制式知识」更加关注「经验是怎样发展的」,因此学习「机制式知识」就需要采取该特征的学习方法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知识树学习法」就是有助于「机制式知识」学习掌握的学习方法。
What(核心含义)① 概念——概念是树叶 ② 思维模型——模型是枝杈,第一性原理是树干 ③ 知识体系——就是你脑子里的这棵知识树 ④ 复核内化——用践行反馈给树浇水施肥 ⑤ 输出——知识树的开花结果、树下乘凉
举例子打比方一个自然现象:「水土流失」 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气候干旱,黄土结构疏松,一经雨水冲刷,即随水去,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Q: 如果你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负责人,你会采用怎样的方式?
现在我们大脑就像是黄土高原——原来的知识技能逐渐流失,新学习的知识技能也留不住。 Q: 如果你是治理大脑「水土流失」的负责人,你会采用怎样的方式?
A: 关注「经验是如何发展的」①「水土流失」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因素?② 过往的治理方式有哪些,有什么经验教训?③ 现在水土流失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可能方案?④ 目前有哪些资源,什么方案最适合实际情况?⑤ 如何落实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真要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考虑来龙去脉很多小问题,如何能让自己思考更加全面、制定的方案更加合理易于落地?——「知识树学习法」,用知识学习法搭建关于「水土流失」治理的知识体系,这样会极大地帮助自己有效地解决该难题。 参考: ① 概念——「水土流失」这个现象、黄土高原② 思维模型——生态环境(地表植被等)、农业生产结构、……③ 知识体系——黄河治理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④ 复核内化——实地考察,确认以上分析的合理程度,综合考虑经济、政治资源使用效率,改进方案⑤ 输出—— How(具体推进方式)How good(长期价值)交流笔记昨晚因为要赶着11点睡觉,所以有些想法就没有放进打卡中——打比方中的「水土流失」,我觉得是对我们乃至大多数人的学习现状的一个特别好的类比。当我傍晚时分想到这个时,整个人一下子就变得专注而有热情了——好的类比,就如同一次自我激励。 要关注「经验是怎样发展的」,我想了想,自己想到这个例子,可能只是纯属偶然;也可能是因为「知识树学习法」这个概念之前学过且来回打卡过两次,加上我在早上就把「重新理解这个概念」的任务放在脑子里,一天闲暇时想起就顺便想想,比如上厕所,比如散步,就像是主动刷Anki一样,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想法,并被「水土流失」这个类比抓住了。 如何分析「水土流失」和「知识树学习法」的运用很契合,而如何理解目前国家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也对「知识树学习法」的深入理解有较大帮助。
就比如:① 「禁止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就对应了自我管理中如何克服坏习惯,熊猴大战嘛,做了禁止的事情就罚款,做了提倡的事情就奖励;②「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对应了自我管理的精力管理、目标管理等,总之就是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时间等资源的分配结构;③「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留住水土」——不就相当于我们加入小组、参加打卡,利用外部的正向力量来克服自己的惫懒么?④「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能够用自己的根系抓住一些水土,而植物之间相互交错关联构成的植被则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这一株株植物不就相当于概念么,一簇植物不就相当于思维模型么,一块区域如一个山头的植被不就相当于针对这块区域生长起来的知识体系么,如果是连绵几十上百公里而跨越了多种不同地理环境,那就是对应着跨学科的更大的知识体系了。 之前和@诸葛艾力讨论过的——越高效的学习行为常常也是越综合的,项目式学习就是如此,这样就能够更大程度上「将知识、外界反馈和人自身链接起来」。小组讨论、在做中学、教给他人等也是比较综合的学习方式。 而这个「综合」从沟通交流的内容的呈现形式来分析,就大致可以看到:越综合的学习方式,「问答环」也就越多——因为「提问-回答」本就是一个最小的「输入-输出」闭环。也就是说,「问答环」越多,学习就越综合,自然也就越能形成学习的「生态系统」。 如果将植物类比为「问答环」的话,那么「问答环」针对概念时,就相当于一株株小花小草小灌木;「问答环」大一点,针对思维模型时,就相当于一簇稍有多样性的植物;「问答环」再大一点,就相当于一个坡一个山头的植被。 总之,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 当植物与概念相似时,植物的根茎该作何类比,植物的固着水土的实现方式该做何类比?www.diorsda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