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SEO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67|回复: 0

村夜

[复制链接]

11

主题

15

帖子

50

积分

积分
50
发表于 2018-11-30 1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古时返乡人的普遍心理:越是临近家乡,内心里越是恐慌,恐慌家乡的人事会发生怎样的变故。交通与通讯发达的今天,这种担心是不大存在的了,但返乡人的心理仍然有不变者在,《村夜》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第三句“村门”,第一句“夜色”,分点题中的“村”与“夜”。就全首来看,结构上类似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句各自描写一个并不一定相干的画面,却组成一个和谐的场景,寄托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思。

所不同者,杜诗采用全能视点,诗中的“我”似乎就是读者,一边读诗,一边随着诗人的指点捕捉他提供的画面;“我”又似乎在“室内”,旁若无人地近看翠柳鸣禽,仰视青天白鹭,远眺窗外山间的积雪,俯视门前江边的扁舟。而《村夜》则采用“远客”的视角来看、来听,读者超然事外,凝视远客的看与听。首句“茫茫夜色”与“野云”均属平淡无奇之语,然着一“争”字,则使二者陡然鲜活起来,夜色与野云所争者何?夜色是愈来愈深,野云与之“争”,难道是想冲淡夜色的浓黑么?次句写道,因为夜色深沉,田间的小路自然隐隐约约不易辨认,也许因为小路不易辨认,故远客(人)才暂缓了脚步。第三句“远客村门依老树”,进一步交待“人不行”的缘由,不仅是因为夜色深沉,还因为村口的老树承载了他丰富的童年乃至少年时期的记忆,依倚老树,往事当如一帧帧电影画面在脑海里连续放映吧?这正是宋之问诗中所言的“怯”。将远客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的,是仍然熟悉如初的荷塘的蛙鼓。结句阑入蛙鼓自鸣之声而着一“回”字,初似不可解,然细细品味,当是这位“远客”将回忆与现实相嫁接时产生的错觉吧?或者夜已深,不再有蛙鸣阵阵,只有偶尔蛙自鸣,声自回,以状依倚老树之久。
《村夜》呈现的只是“远客”回到老家村口时所见所闻的平常场景,他没有呈现的,是“远客”依倚村口老树时的联翩浮想,这种写法,有如书画艺术中崇尚的“知白守黑”的艺术手段。言内之象与言外之意互相关联,托物寄意,是绝句中常见的手法,而这首诗所呈现的场景,与“远客”所思所忆似乎并无直接的关联,诗中也没有抒写远客的思与忆,而只借“依老树”这一外在事象加以表现。这种“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自是“千里不留行”,给人无限遐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 外链吧 | 雨住水巷 | 五金修配网 | 免费优化 | 全能百科 | 万能社区 | 链接购买
  • 在线咨询

  • 外链吧正规seo交流2群

    QQ|手机版|小黑屋|佛性SEO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6 09:58 , Processed in 0.049544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