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为可盼”,对于2023年再出发的中国美妆业而言,这无疑是未来应对挑战、美博会抓住机遇时所需要的心境。 过去一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虽增速放缓,但仍持续吸引了各大巨头加码布局:从5月欧莱雅和资生堂各自宣布在华投资美妆创新科技,到12月雅诗兰黛揭幕中国创新研发中心,以及汉高将于2024年完工的“亚太消费品研发基地”。新的一年,市场向好态势也成为普遍期许,艾媒咨询预测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大关。 自2021年新规的正式实施及配套法规的出台,监管仍在从紧,化妆品的“法规年”、“功效年”也将延续。随着安全和功效成为产品的重中之重,作为其“芯片”的原料也更聚焦于功效、宣称,以及消费者教育。在过去一年,无论是CBE举办的一系列科技峰会,还是国际学会如IFSCC和SCC的技术研发会议,都围绕着以上热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01 新监管:有规矩、成方圆 我国的新法规体系为安全和功效提供了明确指导,广东省功能化妆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清泉在最近的“CBE国际化妆品科技线上峰会”上,用“焦虑”一词来形容2020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后续配套法规实施后的行业众生相。同时,他也指出药企、生物技术公司等的跨界,体现了对化妆品行业的信心。原料监管方面,国家自今年1月1日起要求化妆品企业提供配方中所有原料的安全信息,以及对原料申报、功效宣称的管理规定,都凸显了原料在产品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植物资源来开发化妆品,是鼓励和支持开展研究创新的重点方向。这与峰会上不少嘉宾的观点一致:微生物发酵原料、植物提取物前景看好,且中国原料企业在这些领域中优势明显。 百雀羚原料研究总监席淑云还在圆桌讨论中对原料注册的进行了统计分析:截止2022年11月5日已有45个原料备案成功;其中约一半是化工合成,另一半为生物技术、天然来源或微生物技术来源;国内外供应商数量平分秋色。使用目的上,近半数与皮肤功效有关,不过尚未有注册成功的特证类的高风险原料,如美白祛斑类。技术上,备案成功的原料大部分是在国外已有较长的使用历史或已有企业在用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注册成功的原料,依然以经过靶点通路和应用研究后,有食用或保健食品使用历史的原料为主。 对于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嘉宾还指出,原料商和品牌为实现差异化竞争,对较为偏门的靶点信号通路投入了更多研究。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灰毛豆籽提取物,研究证明它可通过情绪调节,即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提高内啡肽和多巴胺水平,及抗炎、上调内源性的抗氧化酶,达到改善黑眼圈、皮肤亮度和红度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