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SEO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9|回复: 0

以哲学思考当代中医研究:中医的人文和自然学科属性

[复制链接]

1220

主题

1220

帖子

429

积分

积分
429
发表于 2022-8-16 10: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介于人文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中医科学研究

        中西医并重理念体现于中医科研中,主要有属 于研究中医的中西医结合方向和属于中医研究的传 统中医学方向的并重,但目前仍有问题急需解决。

       一、 中医的人文学学科属性

中医科研问题,首先需要分析中医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属性。从文史哲学科的角度看,中医学当然饱含人文学研究的内容; 从中医学内源性来讲,中医学是天人之学,其灵魂是气论哲学。气论哲学认为通流于人与自然的气具体分为 阴阳二气,二气随时间变化既此消彼长、相互制衡,又互生互长、互相成就,总体保持和谐的关系与量的充沛。五行则为阴阳二气的五种运动方式与存在状态,它们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自然与人体的阴阳五行之气保持沟通、同频, 二者自身及相互间处于和谐的动态平衡,则风调雨顺、生命相对健康,与之相反,则灾病丛生。所以,中医学持一种整体主义的哲学观,认为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天人、物我交织于气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与生命的运动节律相统一。

        中医学充分重视人体诸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关注人体与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医疗宗旨也是为了调和阴阳以致中和。从方法论上讲,中医学充分发挥气学的辩证思想,根据气的阴阳状态及五行的顺逆,发展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六经 辨证、脏腑辨证等因病制宜的辨证方法; 拟象自然的物象,将物象之理适用于人体,活用逆流挽舟、 釜底抽薪、引火归原、提壶揭盖、升水降火等方法论; 用药还讲究药有七情、君臣佐使的宣摄,游刃于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 引经报使、升降浮沉、虚实补泻等法轨之间。

        从认识论来讲,中医学注重意象思维的内在直观,通过四诊获取病象信息,思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认为形体与精神都由气所化生,故形神一体,关注形神的互相作用机制,重视情感对于身体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将诊疗对象当作另一个感同身受的主体,医者与患者之间具有情感、意志的沟通,是生命有温度、有声息的互动感通的关系,而 这些互动体验也是诊疗的重要部分。

        中医学具有人文学 “带有情感、带有态度、带有价值的向度”,且与人文学一样把自身的生命融入到治疗或研究的对象中,也使用语言、符号、象征诠释世界,故传统的中医学与科研具有典型的人文色彩。

        二、中医的自然科学学科属性

        从 “研究中医”的中西医结合角度分析,中医学则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注重逻辑、概念的清晰性,以西方数理逻辑为模范,致力于研究成果的 客观化。自然科学继承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精 神,排除研究者带有意志的、主观的、感性的研究 方式,把世界对象化,使人和对象呈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客体独立于主体之外,彼此没有情感、意志以及生命声息的联系,认为只有保持研究者的客观立场,才能从客体对象上获得真理。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目前主要引进的就是这种属于自然科学的生 物学、化学方法,把生命作为客体,研究其物质成 分、解剖形态和理化数据,使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定 性、定量地分析这些指标,并尝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找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共通之处。

        三、中医科研交集于人文与自然学科而出现的问题

        中西医并重下的中医科研已使中医学成为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出现了尝试中西会通的方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产生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中医哲学的研究基础薄弱,中西医结合中自然科学对人文学的误用,以研究西医的方法、态度为主体单向研究中医,忽略了中医哲学、文化传统对于中医学术思想、思维方式的内在性支配地位,问题集中体现在 “以西研中”这种外在性的科研方式。这一现象类似于中国哲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即简单地套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把中国哲学机械地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世界观、价 值观、人生观等几个方面,并把概念哲学的抽象观 念套用于中国哲学。“这种以西方传统哲学 ( 概念 形而上学) 方法为准则来规范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做法就如同以西医为科学典范来整理中医一样,不 仅足以窒息中国思想的本来活力,而且会使任何意 义上的对话都无法实现”。

        事实上,应从中国哲学、中医学本有的思想系统出发,展现二者思想的 内在条理和 “一以贯之”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才 能寻求中西哲学、中西医学的会通。中医科研也应 该摆脱 “科学主义至上”“科学一元论”的观念惯性,让中医学本有的内涵以其本真的面貌显现于研究中,并处理好中医哲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的平衡互动关系。

        中医哲学与现代科学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可通约 性。比如中医学之 “左肝右肺”,其肝、肺的位置 与解剖学不符,在气学视域下,“左肝右肺”指的是二脏的气化位置,肝气、肺气分别与木气左升、 金气右降的位置对应, “惟古今医学所不同之点, 古医言肝病,重在厥阴之气,后世言肝病,重在肝脏之实质。实质有形可征,无形之气,无从捉摸。 无怪乎古今见解之不能贯通也”。

        气虽无形却可感知,且实实在在地发挥功能作用,现代科学技术还无法准确观测无形的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的运 动,所以用现代科学及脉诊仪无法整体全面展现中医藏象学说与脉学。不仅脏气、脉气无形,而且三指的触觉是内感觉,脉学还融入理性思辨与直觉顿 悟等达道路径,而研究中医所引进的分子生物学却局限于微观界域,难以直观中医学物、光、风、 知、情、意一气而化的世界整体。

        又如目前很难对动物进行四诊合参以做出符合中医学的诊断,也难以精确解释方剂中几十味中药复杂化学成分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如何与中医理论契合,更难运用药的四气五味、偏阴偏阳之性、中药的取象思维、归经以及药气的升降浮沉理论指导药理实验,同时科学的药理实验也很难验证上述中药理论及其气论哲学,况且人为建立的动物病理模型实验及其成果,能否用四诊合参验证、能否符合中医理论并应用于人体,仍值得商榷。

        因此,“与实际治疗相结合而能发挥功效,是一个医学理论能够被重视的原因之一”。中医治疗流行性传染病的方法并非西医对抗性的标靶疗法,提取有效成分杀死病毒,而是分析产生瘟疫的异常气候、五运六气的太过与不及, 并结合人体情况,发现疫气的寒湿、燥热等属性, 再有针对性地利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能,纠正疫气之偏,改善体内环境,增强正气,激发机体潜在的排异本能,通过发汗、泻下、催吐等因势利导的方法把病毒排出体外。中医的哲学思维与现代科学的理念之间存在过多差异,不能简单地以西研中,硬性地去 “科学化”中医学。

        总之,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中医哲学的研究各有所长,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又能尊重中医学 学科的规律,是中医科研中始终要探讨的问题。中医学是集身体、精神、自然、社会于一体的生态医学,人文的哲学是其最高理论与实践形态,提示我们要强化中医古典思维,保持和发扬中医的传统特色与方法论的独特价值,同时也要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最终实现中医思维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 会通的研究目标。

        
文章来源:智能云诊所诊所管理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 外链吧 | 雨住水巷 | 五金修配网 | 免费优化 | 全能百科 | 万能社区 | 链接购买
  • 在线咨询

  • 外链吧正规seo交流2群

    QQ|手机版|小黑屋|佛性SEO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13:55 , Processed in 0.131689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