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了货币,做得了衣服,成得了聘礼,还能有药性,滋阴补血补阳……对,它就是被称为古代六胶之首的“鹿胶”。 鹿向来是古代帝位、政权的象征,寻常百姓不能养殖,更不能狩猎,作为宫廷御药使用,民间使用较少。 真正的鹿胶经过多种复杂工艺熬制而成,故为百胶之王。作为药用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周礼·注疏》里提到:“‘煮用其皮,或用角’者,《经》惟鹿用皮亦用角,今人鹿犹用角,自余皆用皮。” 这里说的就是所有动物中,只有鹿胶的原料兼用皮与角,其余胶原料用的都是皮。 据考证,胶最早为木匠所用,是制作弓箭时的黏合剂。原料主要用皮,只有鹿胶还用角。胶的制作都是通过煮法熬制而成,古人熬胶煮法很注意时节,他们认为冬春交际的二、三月或秋冬交际的十月最好,这样才能保障胶具有足够的黏性。
纵观历代鹿皮的主要用途,最早被制成货币,又有制成衣服、帽子、鞋子等,还有作为兵车装饰、聘礼、皮巾、食物等等,现代用途除了货币,依然是对古代的延续。 《神农本草经》将鹿胶与龙骨、麝香、牛黄、熊胆、等同列为上品六兽,并强调其功效: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本草纲目》:“鹿身百宝,纯阳多寿之物”。《药鉴》称鹿胶:补虚劳之良剂,血家之圣药。久服诸病不染”。《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描述鹿皮胶可用于“身体瘦弱,既能补阳,又可滋阴补血”。 《本草汇言》云:鹿胶,入肝、肾二经。壮元气,补气血,生精髓,暖筋骨之圣药。 唐代杨贵妃就是非常青睐鹿皮胶,据有关学者考证,服用鹿皮熬制的胶块后,气血充盈,容光焕发,肤若凝脂,才有了后来的羞花美女之美称。 人体内的物质虽然复杂,但最根本的东西只有两样——气和血。 鹿胶味甘而重,专能补血,适用于心肝血虚证所致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唇甲浅淡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 这是因为鹿胶能促进造血功能,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加人体内的血红铁素含量。并能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达到气血同补、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功效。 简单来说,如果把人的气血比作一条河,鹿胶不但增加了河里的水量,还疏通了河床,这样的河水才会越流越顺畅。 药补不如食补,读懂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不足、把气血补上去,我们便可以拥有长久的身心健康。
对于传统养生文化而言,传承总是一大难题。 古人的生活慢节奏给足了他们熬胶的时间,宫廷熬胶有专业的太医院全程把握。而到了现代,尊禧鹿业坚持不负传承的信念,大力弘扬繁复熬胶工艺,终于让现代人终于也有机会吃到“皇家御用”的好鹿胶了。 熬制鹿胶,必需遵循古法,真材实料。尊禧堂鹿胶的生产过程中,要经过百余道繁复的工艺,讲究“适季、适温、适日、九洗、九泡,九提”的原则。 晒皮不能在大高的温度,不能经水,温度过高会导致皮脂晒得过干,胶质受到损坏。温度不够则水分不能完全蒸发,胶块稀软。晒皮不光讲究温度,时间同样重要。晒足九九八十一天,使鹿胶的营养完全沉淀凝炼在胶质中,营养丰厚。 晒好的鹿皮要进行九次洗涤,将皮质表面的小绒毛和杂质完全除去,同时去除皮毛中可能存在的小虫和寄生物,保证皮子干净,无残留物。 鹿皮洗净后,要经过九个池子逐一浸泡,将皮子中的腥气泡去,软化鹿皮,准备进行熬煮。鹿皮泡软后,在圆形蒸炉中进行熬制,再经过反复九次提纯,彻底滤出杂质,保证制成的鹿胶颜色通透,口感醇厚。 熬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只有这样熬制的鹿胶,才能被称为东方养生文化的瑰宝,因为手艺本身即是时间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