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隶书
有说隶书创体者是位囚犯,因此有功而被秦始皇任命为御史,沿用""隶人""身份称此书为隶书。其实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既然有官方文书的规范字体,就有象隶书这样非官方之用的简化字体。""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2、楷书
汉翔书法培训老师介绍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为什么叫""楷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楷模作用。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隶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壁画,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
3、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4、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自由,字体随和,极赋诗意的同时,有不失个性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