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效果 于公谨 今天,因为孩子考试的问题,被学校的老师请去交谈,当然,是受训;一起去的还有几个家长,其中一个家长,是因为孩子并没有答完考试卷,所以被训的。 之所以没有答完考试卷,并不是不会,而是因为孩子审题很慢的原因。很多时候,因为社会的快节奏,影响到了很多人,就连孩子也是,还有老师。用老师的话说,这样是不行的,如果高考的时候,答卷都没有完成,会怎么样?很有可能的是,他会被淘汰的,并没有人会理解他;也没有可能会因为他的慢,而放缓这个考试程度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是;即使是走上了社会,因为这个人的“慢”,也不太可能会被社会接受的。 我有些慨叹,却无法说什么。这个孩子的“慢”,是本性,也很有可能的是,他所学的东西,比别人要记得牢;而且,很多时候,他会开动脑筋,会思考;而老师的行为,却很有可能会抹杀了这个孩子的个性,使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废料,而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慢,并不一定是错的,很有可能是对的;但是,因为现在的快,已经抹杀了很多孩子的个性。对此,只能是无奈地叹息一声。 老师的做法不对吗?对,因为老师的行为,是出于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还有,正如老师所说的,孩子的行为,如果没有纠正,真的很有可能会是因为“慢”而一事无成的。孩子的家长,也是很着急,想要找出办法解决;可是,与老师商量的结果,还是没有办法,只能是逐步地改变孩子,逐步地让孩子变得“快”,只能是慢慢地进行纠正了。 孩子慢,真的是这样?做事情的快慢,真的会影响这么大? 老师的角度没有问题,期望孩子能够成才也没有问题;而问题在于,老师把高考当成了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事实上,孩子有很多出路的。孩子的特点是,是“慢”。审题慢,就说明孩子读书是很忙的;读书很慢,说明孩子真真正正地读进去了,而不是草率地给出了结论;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着重地培养孩子;毕竟很多人都知道,读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样读书,由于角度不同,对于审题对象不同,而结果也是不同的。 其它的都不要说明,就说说孩子看书的快慢。 读书快的孩子,很多时候,都看看热闹,很少往脑子里去记得。这和我们大人并没有多少区别,很多人看书,也只是看热闹而已,并与真心地想要学会什么;很多时候,这样的人,最后也是一事无成的。而看书慢的人,很多都会有出息的。因为看书慢的缘故,很多时候,都会进行思考,都会对情节等方面进行推测。这个时候,他们才是真正读进去的人,才很有可能会出息的。一天看一本书,一年看书三百六十五本书,但是,真正能够记住的,是几本书?还是几页?或者,是什么都没有记住吧?而看书慢的,就是很有可能会一天都没有看完一本书;书里的内容,很有可能会是倒背如流;而且,很有可能的是,看书快的人,也只是快而已,当成了看热闹一样;而看书慢的人,则是真正地丛书里面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看书慢得到的知识多,还是看书慢得到的知识多。 或许,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也会提出反问,也会说,有人看过很多书,也会倒背如流。但是,这样的人有几个?也会有人说,有人看过书,也记住了很多啊?但是,真的记住了吗?记住了多少?很多细节都记不住了吧? 我说一下我的亲身经历。一般的书,都是翻翻而已,具体的内容,当然是不可能会记得多少,这就是“快”;但是,好看的书,百看不厌;还有,很多时候,都是想要看完再做别的事情。一般看完之后,还会多看几遍的,而且,会记住很多内容,这就是“慢”的结果。最不喜欢看到的书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我最喜欢看的书,而且是百看不厌;而且,一旦看进去,就会很容易忘记时间的;计划是只看一个小时,结果,很有可能会看上一宿,还觉得没有看够。《三国演义》这本书,可能很多人会理解,《红楼梦》这本书很有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了。可是,《红楼梦》如果看进去,真的很优秀,比《三国演义》要好看的多了,也贴近于生活;《三国演义》则是神多凡人少。 从这一点上来是说,这就是看书的效果。看书快,效果就不会好,也好不到哪里去;看书慢,效果就会好得多,因为看书看进去了。 很多时候,看书快,也只是看个热闹,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如果想要掌握“花的本色”,就必须是弯下腰来,慢慢地观赏。唯有这样,才会真正掌握书中的内容,才会真正显现读书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