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
提及童年往事,学校是记忆的港湾,老师是一盏盏白帆。朱联小是我的母校,是朱各务联合小学的简称。有次和朋友切磋算术,获胜方嘲讽我:“是语文老师教的数学吗 !”我故作淡定的说:“其实是体育老师教的。”屋内一阵爆笑。现在听起来是笑话了。不要小看每一则笑话,他们可能是时间长河里的沉淀的碎砂石。印象里,确有有位身材高大魁梧的老师给我们带过体育课。简单的体育设施,那时候没有跑道,没有草皮,就是在一片践踏过的黄土地上度过的。立正、稍息,做一套广播体操就是我们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其次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了。三个五个的男生追打,四个五个女生跳绳,还有在墙角蹲着过家家的……。直到听到老师哨声响了,在从四面八方集合起来击掌下课。我们的语文老师是40、50年代的知识分子。给我们带音乐,我们很早就学会了几首红歌。《英雄赞歌》《歌唱祖国》《我们的队伍像太阳》 等。那些旋律深深地烙在了我这个《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脑海里。以至于后来的学习生涯中,我在课堂上对红歌信手拈来,才思泉涌的理解及感情,迎来了大同窗们羡慕的眼光。对我而言,接触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是在上三年级是的一位社会老师教的。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那么富有穿透力,不管何时何地响起,都会牵动每个中国人的心。怀旧的音乐,难忘的老师!各村庄选举声刚落,我发现正规选举流程,我早在小学就体验过了。你是因为有位老师善于走民主路线,班干部的选举也是从容不迫的。老师要求不能选自己,免不了有人还是会偷偷选自己一票。当然,包括我在内,现在提及往事,还会莫名的乐一会。不知道你是否还会想起放学时的情景?学校门口处你拥我挤的,像出笼的鸟一样,叽叽喳喳的。那时候,三年级我们家近的就普遍骑自行车了。没家长接送,一帮一派的横在马路上,调皮的男孩还喜欢潇洒的耍个车技,或单手骑车或撒把骑。当初的乡间小路上总会在固定的时间段响起嘻嘻哈哈的“鸟鸣声” 。 每年下雪,都会想起曾经上学时可笑的取暖方式。我们轮流拿柴火,上课了老师帮我们点上铸铁的方火炉。能暖和吗?柴火都是自家的玉米芯之类的,每天早上烟熏火燎的烧上一阵,便冷暖自知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有的父母甚至还怕冷,就给孩子穿上自己的棉衣。拖拖拉拉的,袖口还得挽起一大截来,要是上课手冻红了,就把挽起的袖子放下来。好难寻的《校园一角》,第一次写作文就被泼了冷水。我的校园除了那几排砖瓦房和那几组可怜的花坛,实在没有可领悟得了。于是,《校园一角》让我们这群初来乍到的“作家”们无从下手,只能凭空捏来胡编乱造一番,考试时挣点”劳苦费“了。提起喜迁新居,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是第一批搬进新学校的,我们的"部落"离新居比较近,当时我们一年级是两个同学抬一根凳子,排着队,沸沸扬扬的迁进了新居。那场面是地理行间的风景线,感觉场面浩浩荡荡的不亚于蚂蚁搬家了!离开母校将近20年的时间了,因为我家的麦地在学校的墙外,每次走过校门,都探长了脑袋往里面望,学校的变化很大,操场上有了塑胶的地面;教室门前的花坛都盛开了鲜花……,我总会停学校围墙外等待着上下课的铃声;听听孩子们下课后瞬间沸腾和上课后又戛然而止的校园……没有广阔的校园,华丽的楼宇,在这片朴素的校园里,点燃了一颗颗朴实的心。对于母校的追忆,思绪永无法停止,可怜本人才疏学浅,无能挥洒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净土,校园的回忆是心底深处的明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