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的兔纸 发表于 2020-7-1 16:58:11

《银河补习班》理想主义的背后,是父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现实焦虑

毁誉参半,算是对《银河补习班》的最好注解,也反映出文艺影迷和普通观众的口碑分化。这种分化,在我看来,是与观者的身份视角有着密切关系的。说白了,已为人父母者可能更多看到的是自己身上也应背负的责任与爱,由此带来共情和感动;而尚未结婚生子者可能正在经历或完成学业不久,对教育的话题更能感同身受而引发非议。而这两个角度,也正是影片所要探讨的两个核心命题:父子关系和教育方式,即当孩子时想要什么样的父子关系,当父亲时想给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我看完影片的总体感受,是既没有不堪到要定义成烂片,也的确没能达成主创们初衷想要达到的高度。身为一名父亲的我,还是很愿意看到这部影片在两个核心命题做出的努力,以及带来的探讨空间和思考价值。

01 关于父子关系身为人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亲。这也是导演邓超和俞白眉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毕竟二人现实中也扮演着父亲的角色。李宗盛今年有首新歌,叫《新写的旧歌》。“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 成为知己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若是你同意天下父亲多数都平凡得可以也许你就会舍不得再追根究底”这段歌词,唱出了天下父子关系的常态。在身为人父之前,我们都先要身为人子。如今身份的转变,让我们这些男人面对自己的孩子,会自然地联想到从自己的父亲身上曾经得到过什么和曾经希望得到什么。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便是一个我们这代父亲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是一个非典型的父亲形象。
这是时代变化带来的父亲们的思考。70后之后的人们,有机会面对更丰富的现实世界,也便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都更愿意去打破甚至反抗过去传统的守旧与古板,改变父亲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重新审视父亲的角色和责任。而不是像李宗盛歌里那样“比起母亲的总是忧心忡忡,他更象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刻意拘谨的旁观者”般的父亲。马皓文这样的父亲或许正是我们这代人都曾经幻想过的父亲模样——他与儿子马飞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

所以,我相信,电影里这样的设计并非是要说教,而真是发自邓超和俞白眉内心的想法,他们自己也想做这样的父亲,去如此地表达父爱,一如我一样。那些看起来洗脑般的台词,正是出于这样的父亲形象设定。“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你能做成世界上任何的事情”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在你身受挫折和打击之时,是不是也会鼓励、安慰、夸奖你?哪怕浮夸到连你都知道很假。可当这些成为父亲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时,就变成假大空了吗?不,恰恰相反,这样的信任和鼓励正是我们现实中的亲子关系所稀缺的。

因为父母的爱虽然最无私,但他们大多却并不善于夸赞和鼓励自己的孩子,我们从他们口中可能听到更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于是,当我们今天成了父母,不愿意再去重复这份稀缺。马皓文当然也就能够走进我们的内心。当然,马皓文也不是完美的。他从城市的骄傲变成阶下囚,一生蒙受冤屈郁郁不得志。当申诉不成,也暴躁地训斥儿子的不争气。他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带儿子逃学看航展,遇到洪灾差点害儿子把命丢掉。

不能否认,这样的角色和剧情设计是技术层面上戏剧化不成熟的表现,但换个角度看,马皓文的形象也因此更为立体饱满。他对儿子的这份父爱,不同于传统的隐忍含蓄,让这段父子关系更具积极正面的启示意义,是每个已为人父的男人应该去效仿的榜样。从这个角度讲,这部影片是值得称道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种健康而现代的父子关系了。02 关于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个深刻的话题,但良好的父子关系是探讨的前提。某种意义上,家庭教育里亲子互动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在学校教育层面,又很难避免要面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www.tfboystv.com在我看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很难说哪种理念、方式、方法就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它太难证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银河补习班》理想主义的背后,是父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现实焦虑

  • 外链吧 | 雨住水巷 | 五金修配网 | 免费优化 | 全能百科 | 万能社区 | 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