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仔2014 发表于 2020-11-30 11:39:25

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函谷关和潼关哪个更险要

春秋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迅速膨胀,触角延伸至河南灵宝一带。秦王“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 ,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 ,今者诸侯多其力 ,因建关而备之。”函谷关建成之后,“秦有崤函之固。”东汉末期,潼关在乱世中崛起,长安通往洛阳的驿道因此被称为“潼关道”。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哪一个更险要呢?这个争论早已有之。新朝末年军阀隗嚣力挺函谷关,豪言: “请以一丸泥 ,东封函谷关 ,图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唐玄宗宰相张说则针锋相对地用“何用一丸泥”表明潼关的险要。双方据理力争,表达着各种不服。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29/a131f409b0cf41a3817990937adc6c2f.jpeg上图_ 秦国进军豫西通道和晋面豫北通道示意图 标注处为函谷关
[*]“天作崤函 ,俾屏京宝”的函谷关
若要对比两座雄关,先要对它们有所了解。函谷关的设立离不开潼关道。它西起长安,东至洛阳,全长300多公里,途中必经崤山附近的函谷,此处“劣通东西十五里 ,绝岸壁立 ,岸上柏林阴谷中,殆不见日。”秦设函谷关,东临洪溜涧,西依稠桑原,南接衡山,北塞黄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函谷关铭序》所云: “天作崤函,俾屏京宝,崇山回合,长河曲盘,岸奔巅蹙,谷抱溪斗,崖起重险,为秦东门,设险守关,作藩于京。”崤山、黄河、衡山构成了函谷关立体天然防御屏障。函谷关曾在两汉时期二移其址,关城尽占地利,险要依旧。三国时期,曹操和马超曾在此大战。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唐军与叛军以此为主战线。《元和郡县志》云: “今历二处而至河潼。”也就是说经过秦函谷关和东汉函谷关到达潼关,说明函谷关仍然扼守险要,价值巨大。http://p3.itc.cn/images01/20201129/63058d10515144418907252a3197de80.jpeg上图_ 安史之乱
[*]“盘纾峻极 ,实为天险”的潼关
在陕、晋、豫交界的潼关县中部,有一道南北狭长、东西短促的黄土台塬,当地人称之为麟趾塬。塬面南起秦岭蒿岔峪和麻峪口之间,北俯黄河风陵渡段,长20公里,宽2.55公里,海拔550米。潼关就位于麟趾塬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解释了“潼关”之名的由来:“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东近禁谷,南依秦岭,西靠华山,北枕黄河,《山海关志》称:“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坦言:潼关“其地上跻高隅,俯视洪流,历崤函而至潼津,数百里间,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所谓秦得百二者,此也”潼关自东汉末年建立,经过隋唐两次迁移,立足军事的同时,兼顾交通,其价值不容小觑。http://p6.itc.cn/images01/20201129/1c3bef6ab5044345859e24e294b995a9.jpeg上图_ 标注处为 潼关 位置所在潼关道出函谷关,势必经过潼关东北的长约7.5公里的黄巷阪,此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唐朝时在此设立了“金陡关”,是潼关的第一道门户。禁谷因“谷势壁立 ,望者禁足”而得名,它南北横断麟趾塬,可直通武关,是潼关的又一道屏障。《潼关卫志》对禁谷和十二连城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石弩,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可见禁谷、十二连城和潼关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防御闭环,外加秦岭和黄河的加持,潼关之险可见一斑。唐玄宗李隆基在《潼关口号》中称赞潼关之险,曰:“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http://p1.itc.cn/images01/20201129/fc28a9dff748499d99ac3741de43315b.jpeg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各有所长
先看函谷关。战国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围绕函谷关爆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除了孟尝君率领的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外,其他均无功而返。夺取函谷关无非硬攻或迂回。以后者为例,在古代水路远比陆路更加高效便利。函谷关易守难攻,进攻方若要借黄河由水路远距离迂回,受阻于三门峡的险恶条件,这一战略无法实现。陆路迂回只有轵关陉和蓝武道可供选择。轵车陉是太行八陉之一,位于王屋山间,险峰密林,交通险限,不便车行,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后勤供应的难度。当年刘邦灭秦走的是穿武关,经商洛,至蓝田的蓝武道,而蓝田距离长安仅50公里,距离函谷关有近200公里。两者相较,轻重立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迂回范围之大。http://p0.itc.cn/images01/20201129/af92f77bec6540a2ad8c98de837db992.jpeg上图_ 潼关古城东门外景再看潼关。它将黄河和高塬联结成一体,“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黄巷阪内“车不得方轨 ,马不得成列”,走出黄巷阪,潼关东门紧贴黄河,进攻方很难摆出攻关的阵势,因此,“严险周固 ,襟带易守”并非空穴来风。自东汉后,函谷关被潼关替代,沦为历史的过客。http://p0.itc.cn/images01/20201129/4b1bca3b794b46f5bc4d5cb5a0615485.jpeg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孰强孰弱?
隗嚣所处的新朝末年,函谷关依旧是关山锁钥。随着黄河泥沙堆积,函谷关以北的河岸不断抬高,破坏了函谷的地势,进攻方无需攻占关城,就能从北面河岸绕行。函谷关原先的险要地势在黄河的冲积下荡然无存。黄河也对潼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黄河不断下切,水势跟着下落,原麓河衅可以行人,东西大道也就随着逐渐由原上移下”,潼关由原上移至原下(今陕西渭南潼关县港口镇)。事实上,潼关看似牢不可破,实则存有软肋。禁谷和十二连城是潼关的辅助防御工事,与潼关守军相比,人数少,防守弱。进攻方以一部牵制潼关正面主力,用主力突袭禁谷,打破十二连城的防御,可以一举攻破潼关。http://p7.itc.cn/images01/20201129/791033a0686d42ef8897770dfb5a1047.jpeg上图_ 黄巢起义示意图唐末,黄巢攻取洛阳之后,兵锋直指潼关。当时“关之左有谷,可通行人,平时捉税,禁人出入,谓之禁谷。及贼至,官军但守潼关,不防禁谷,以为谷既官禁,贼无得而逾也。”义军抓住了唐军只守潼关不守禁谷的防守漏洞,前后夹击,夺取了潼关。此外,宋朝以后,北方经济中心南移至黄河中下游。关中平原不再是定都的首选。潼关道的重要性随之下滑,潼关的军事地位因此降低。综上所述,潼关是在函谷关的地利优势消失之后,利用山川优势,为控制交通要道采取的补救措施。而潼关的防御面比函谷关更大,防御层次也有主次之分,如此一来在战争中难免顾此失彼。而进攻方的武器装备与时俱进,战术灵活多变。此消彼长,潼关守军败多胜少也成为必然趋势。函谷关是秦国的命门,失去它将有亡国之忧。而它在战场上很难被攻克,因此,函谷关的险要程度比潼关更胜一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函谷关和潼关哪个更险要

  • 外链吧 | 雨住水巷 | 五金修配网 | 免费优化 | 全能百科 | 万能社区 | 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