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road 发表于 2022-4-10 10:05:44

散文-故乡的炊烟

久居闹市,已经难得一见炊烟了。即便在乡村,柴禾灶台作为落后、污染的生活方式,大多已被电和煤气替代,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那一缕轻漫的炊烟最终会消散。随着人口的急剧减少,乡村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好多人家大门紧锁,院落荒芜,可谓“破落村舍已无主,荒芜田园但有蒿”。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情结,是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后的从容。在外漂泊的游子记忆力深处的袅袅炊烟,幻化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丝带,一头连着你,一头连着村口的那棵老槐树,时间愈久拉的越紧,就越怀念夜幕掩映下的乡村,怀念村子上空袅袅炊烟的味道。
每当回老家,总喜欢到曾经的田头地埂转转,夕阳西下,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追忆过往,往事如烟,静思冥想,如梦如幻。夕阳、村落、炊烟这些元素最终定格成一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古朴乡村油画。
小时候,炊烟是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日子是否红火的名片。孩提时代不懂欣赏与珍惜,随着岁月的层层积淀,故乡的炊烟便成了弥足珍贵的记忆刻在心中,成为纪念、成为思乡不变的主题之一。
乡村的炊烟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每个时代的炊烟都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印迹。小时候物质匮乏,生活贫困,一年也难见肉沫,自然炊烟就很少,只有在饭点才能看到炊烟。到了年关,家家炊烟袅袅,户户煮肉飘香,浓浓的年味是抹不去的乡愁记忆。
在五六十年代,生产队都是公共食堂,各家的小灶不让冒烟,那时生产队所有的粮食都归公粮,不允许私存口粮。如果抓到谁家烟囱冒烟,不但要没收粮食,还要扣上“开资产阶级的小灶”的帽子,挨批挨斗。只有小孩实在饿的不行了,等天黑后偷偷生火做一点饭。所以,那时的乡村难见炊烟。
80年代包产到户,人们的生活极大改善。村子上空缥缈的炊烟昭示着日子红红火火,家家户户的场里都有几个柴禾垛,女孩找婆家,首先要去男方家考察有几间瓦房,几垛柴禾。柴禾多预示家境殷实,值得托付终生。柴禾除用作牲口的饲草外,全家人一年的做饭取暖都靠它,是一家人财富的象征。
炊烟是有味道的,不同的柴禾散发出不同的香味,各种香味参杂在一起,就是妈妈浓浓的饭香味道。看到炊烟又起,好像那些前尘往事从心底缓缓流出,浸透着说不出的心酸滋味。好像锅里煮的小米粥是母亲辛劳的泪水,埋在灶膛里的土豆,牵引着咕噜的饥肠。每家的锅里煮着生活,蒸着希望。
烟囱矗立在厨房的房顶,到了黄昏时刻,烟囱如同“时钟”,召唤劳作一天的人们回家吃饭。夕阳西下,小村的炊烟升起来了,伴着和风煦煦,一缕缕的在空中慢慢散去,如云似雾,如诗似画!那炊烟,纤纤细细,或急或缓,或浓或淡,飘飘渺渺的冒出来,伴着清风在空中悠悠飘散,轻巧空灵,仿佛是一位轻歌曼舞的少女,融天地之灵气,染晚霞之绚丽。那情景,犹如一幅水墨画卷,浓淡相宜,意境悠长。
在远处看,家家户户的炊烟交织在一起,氤氲在村庄的上空如仙气曼舞,真可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伴着柴火的饭香在空中游走。眼前一片“柴门寂寂黍饭馨,山村烟火春日晴”的景象。落日熔金,薄暮冥冥,鸟儿们叽叽喳喳争相归巢,乡亲们挽起裤脚,扛上锄头,牵着牲口,抖落一日的疲倦,踏上回家的路。牛羊归圈,鸡鸭上架,几声吆喝,几声响脆的鞭子,暮归的牛群各自回家。放学的孩子们看到袅袅炊烟,就如同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加快脚步回家。这是我记忆中的小村和我不能忘却的故乡的炊烟。
乡村的夜晚寂静安详,没有路灯,没有霓虹,更没有车马喧闹,人们的生活舒缓而平静,整个世界都放松下来了。
乡村一天的生活是从第一缕炊烟开始,天不亮,母亲就起来忙碌全家一天的饭菜。特别是到了年关,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杀猪宰羊、蒸馍、煮肉。家家冒炊烟,户户飘饭香。乡村的炊烟,早迎黎明,晚送黄昏。朴素的村庄,亲切的乡音,还有炊烟中的田园茅舍,都已成往事。炊烟升起,生活就有了根。飘着袅袅炊烟的村子,它的灵魂是饱满的,我们的乡愁也是鲜活的。
如今的村庄,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显得那么孤单,那么落寞,似乎在向我倾诉,这是最后的乡愁,最后的追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故乡的炊烟

  • 外链吧 | 雨住水巷 | 五金修配网 | 免费优化 | 全能百科 | 万能社区 | 链接购买